water-4967843_640.jpg
暑热伤胃

立秋虽然过了,但“余热未了”,立秋后的闷热像块湿毛巾捂在胸口。早晨出门一身汗,钻进空调房又冷得起鸡皮疙瘩。午饭没扒两口就饱了,下午胃里还像塞了团湿棉花。

这哪是秋老虎?分明是脾胃的受难季!别急着灌凉茶吃胃药,中医有温和的调理方法。

01

暑热为何伤胃?

三伏天刚过,残留的湿气像层油膜糊在脾胃表面,中医称为"湿困中焦"。

"湿困中焦"者,脾脏运化水谷的能力被压制,饭菜吃进肚迟迟不消化,让人毫无食欲,胃纳变差。在这种湿浊黏腻的状态下,食物滞留发酵会产生胀气,让舌苔又厚又腻。

另外,天热贪凉的朋友,常喝冰镇饮料,寒凉会直伤脾阳,再加上有时候频繁进出空调房,冷热夹击,毛孔开合失调,体内气机就会乱成一团:比如胃气本该下降却逆冲上头,引发恶心干呕;脾气应升清反陷下成泻,导致水样便。

这种寒热交替的刺激,会让胃黏膜血管反复收缩扩张,长期如此可能诱发慢性胃炎。

最后,当暑热持续蒸发体液,胃中津液悄悄耗干,就会导致空腹时灼痛阵阵,这种"阴虚火旺"的状态下,患者常伴口干舌燥、大便干结如羊粪一样。

夏季到秋天的过渡,意味着气温的逐渐转变,这是调理脾胃的黄金时期,想要秋冬脾胃好,就要抓住这个时候了。

02

五杯“养胃水”,喝到秋风起

针对以上提到的暑湿伤胃的问题,中医推荐五杯养胃水。

空调胃痛: 陈皮姜米茶
材料:新会陈皮3克(掰碎)、炒黄大米10克、生姜丝2克

做法:沸水300ml焖泡10分钟,陈皮香出即可

作用:陈皮理气解腻,专治闷胀嗳气;炒米焦香护胃黏膜,缓解冷痛;姜丝温中不燥,适合吹空调后胃部抽紧。喝下肚像敷暖水袋,胃里僵冷感渐化开。

解救胃燥:麦冬玉竹饮
材料:麦冬5克、玉竹5克、鲜百合20克(干品减半)

做法:材料加水500ml煮15分钟,汤色清润即饮

作用:麦冬玉竹滋胃阴如旱地逢雨,缓解胃灼隐痛;鲜百合清心除烦,专门应对口干舌燥伴失眠。秋季干咳无痰者连喝三天,喉胃俱润。

食欲下降:乌梅冰糖饮
材料:烟熏乌梅3颗(捏裂)、冰糖10克、干桂花1克

做法:乌梅沸水400ml焖20分钟,加糖桂花搅匀

作用:乌梅酸味刺激唾液分泌,开胃生津;冰糖甘缓补中,中和胃酸;桂花芳香醒脾,专门应对看饭没胃口。

去油解腻:三仙健胃汤
材料:焦山楂5克(消肉积)、炒麦芽5克(化面食)、炒神曲5克(解酒滞)

做法:材料加600ml水煮10分钟,滤汁当茶

作用:聚餐火锅后喝一杯,油腻感顿消。尤其适合应酬多、常胀气的商务族。

健脾祛湿:茯苓薏米水
材料:茯苓10克、炒薏米15克、冬瓜皮5克(鲜品20克)

做法:材料加1升水煮30分钟,全天代茶

作用:茯苓健脾宁心,改善头重如裹;炒薏米祛湿不寒,化解腿脚沉胀;冬瓜皮利水通淋,专门应对大便冲不净,脾虚湿重的情况。

写在最后:

养胃需综合调理:三餐定时七分饱,细嚼慢咽减负担;晨起揉腹100圈(顺时针),睡前艾灸中脘穴;情绪舒缓少焦虑,胃最怕气恼紧张。防寒避冷是关键,空调房内搭条薄毯护住腰腹,胜过事后喝药汤。

图片

标签: none

添加新评论

  • 波浪
  • 波浪
  • 波浪
  • 波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