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大暑,阳气暑湿最盛,三款食膳养血益气补心神!

斗指丙为大暑,斯时天气甚烈於小暑,故名曰大暑。
大暑,正值中伏前后,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。在我国很多地区,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,在这酷热难耐的季节,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。
1
大暑的节气特点
大暑时节,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,也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,我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。
同时,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,有谚语说:“东闪无半滴,西闪走不及”,意思就是在夏天午后,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,雨不会下到这里,若闪电在西方,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,要想躲避都来不及。
人们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称之为“西北雨”,并说“西北雨,落过无车路”、“夏雨隔田埂”及“夏雨隔牛背”等。
这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,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,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:“东边晴天西边雨,道是无晴还有晴”。
2
暑湿最盛,慎防中暑
夏季气候炎热,酷暑多雨,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。暑气逼人,心气容易被亏耗,尤其老人、儿童、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适应,往往会出现中暑、暑热等病。
如果出现了全身明显乏力、头昏、心悸、胸闷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大量出汗、四肢麻木、口渴、恶心等症状时,这时多为中暑先兆,需要旁人进行紧急处理。
一旦发现有人出现上述症状,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,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、西瓜汁、酸梅汤等。要预防中暑,生活中应注意劳逸结合,避免在烈日下暴晒,并注意室内降温和饮食卫生。
3
大暑天宜清补,多吃粥羹
暑天,运用饮食的营养作用养生益寿,也是减少疾病,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证。夏季的饮食调养是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,由于夏令气候炎热,易伤津耗气,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。
《黄帝内经》有“药以去之,食以随之”、“谷肉果菜,食养尽之”的论点。著名医家李时珍尤其推崇药粥养生:“每日起食粥一大碗,空腹虚,谷气便作,所补不细,又极柔腻,与肠胃相得,最为饮食之妙也”。
药粥对老年人、儿童、脾胃功能虚弱者都是适宜的。所以,古人称“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”、“日食二合米,胜似参芪一大包”,可见粥养对人之重要。
虽然粥水有益,但也不可通用,要根据每人的不同体质、疾病,选用适当的药物,配制成粥方可达到满意的效果。
绿豆百合粥
原料:绿豆适量,百合十克,圆糯米半杯。
做法:百合洗净,用水浸泡,把绿豆圆糯米分别淘洗干净,沥干水分,绿豆用水浸泡一小时;把锅放到火上,放入清水倒入绿豆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熬煮40分钟,接下来再下糯米,等米煮到烂,再放入百合冰糖熬煮片刻即可。
作用:清热解毒、安神润肺
百合麦冬红枣粥
原料:红枣10枚(去核)、百合30克、麦冬10克。
做法:红枣、百合、麦冬稍浸泡后,与梗米同煮粥,最后根据口味加入冰糖或食盐调味。
作用:补神益气、清心、养血、安神,可改善夏季手心热、心悸、眩晕等情况。
荷叶粥
原料:荷叶一片、粳米100克、冰糖
做法:取新鲜荷叶一片,洗净切碎,放入纱布袋中水煎,取出浓汁150毫升,加入粳米100克,冰糖适量,加水500毫升,煮成稀粥。
作用:荷叶气香微涩,有清热解暑、消烦止渴、降低血压和减肥等作用,与粳米、冰糖煮粥香甜爽口,是极好的清热解暑良方。
4
慢性病?抓紧在这时治!
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,阳气最盛的时节,在养生保健中常有「冬病夏治」的说法,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,如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、支气管哮喘、腹泻、风湿痹证等阳虚证,是最佳的治疗时机。
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,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,重点防治。
比如在每个伏天(夏季三个伏天)贴一次三伏灸,每年三次,连续贴三年,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,降低机体的过敏状态,有效地根除或缓解症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