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-generated-9400714_640.jpg
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。7月7日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的“小暑”,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。此时,天气炎热,人体出汗多,消耗大,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。

暑,表示炎热的意思,古人认为小暑期间,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,故称为小暑。也有节气歌谣曰:“小暑不算热,大暑三伏天。”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,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。俗话说:“热在三伏”。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小暑的12天之后,即所谓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。

1

小暑养生宜养心

进入小暑,证明盛夏已经开始,中医“四季养生”的理论认为夏属火,通心,在夏季天气炎热,人更容易烦躁不安,出现疲劳、胸闷、焦虑、心悸等症状。这是由于人体在温度过高的时候,内分泌会发生改变而导致心态不稳定,于是就更容易有情绪上和心态上的波动。

既然夏季是适合养心的季节,那么怎么才能养心呢?所谓养心,就是要做到心情平静,让情绪稳定下来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把所有烦心的事情都放一放,心情自然就平复下来了。夏季被失眠困扰的朋友,在睡觉时应放松全身肌肉,注意腹部呼吸的起伏,排除杂念,听一些柔和的音乐,对快速入眠非常有好处。

进入高温炎热的天气后,要养成不抽烟、少喝酒、适当控制体重、优化饮食结构等生活习惯,保持平和、快乐的心态。

2

炎炎夏日要防“暑湿”
岭南地区的气候以“湿”为主,在冬季,当“湿”与“寒”遇在一起就叫“寒湿”,“湿”与“热”遇在一起叫“湿热”,“湿”与“暑”遇在一起叫“暑湿”。无论是哪一种湿,都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,夏季养生的关键,就在于祛暑湿。

饮食清淡,少生冷油腻

《内经》在治疗思想上有“用温远温,用热远热,食亦同法”之论。远,即避开的意义,强调治疗上不仅要注意用药的寒热之性,还要注意季节的气候特征,饮食亦应如此。因此,夏季不应服太多温热性大的食物,如牛肉、羊肉、辣椒、荔枝、桂圆等。否则,一方面极易导致阳热过盛;另一方面,由于夏季阳气偏于浮于表,胃肠的阳气并不足,很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引起的腹部胀满、腹泻等病症。

盛夏伊始,在饮食上应该增加苦味食物和酸味食物的摄入量,如苦瓜、苦菜、百合、莴笋、黄花菜、李子、葡萄、草莓等等,这些食物有开胃生津的作用。特别推荐以下三种“清凉瓜”:

1

吃苦瓜:人伏祛痱子
苦瓜的“苦”,才是营养的关键和精髓。

中医认为,苦瓜味苦,有清热解暑、清心除烦、健脾开胃、益气解乏、益肾利尿的作用。如果发现自己身上长痱子,就可以在餐桌上加入苦瓜。

2

吃丝瓜:人伏平痰喘
丝瓜含有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维生素C、维生素A、维生素B1、叶酸、膳食纤维等。中医认为,吃丝瓜能够清热凉血,化痰解毒,解暑除烦燥。

丝瓜性寒,具有消暑利肠、祛风化痰、凉血解毒的功效,如果出现痰喘咳嗽、热病烦渴等也不妨试试吃点丝瓜来缓解。

3

吃冬瓜:入伏增食欲
“冬瓜”——听名字就知道非常适合炎热的三伏天食用。

冬瓜能清热化痰,除烦止渴,降火解毒、利尿消肿。而且冬瓜含水量较多还可以起到增进食欲的作用。由于不含脂肪且含糖量较低,对糖尿病、心脑血管疾病、高血压等人群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
空调温度不低于26℃

夏季,室内外温差相差较大,从冰冷冷的空调房,走到热辣辣的室外,在一冷一热之间,很容易诱发暑湿感冒。

一般建议保持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℃,不仅能节约电资源,还有利于人体健康。有研究表明,夏季时,室温26℃是一个令人舒服且不易患病的最佳温度。如果将室温调得过低,人即便感觉不到冷,但身体热反应的灵敏度会相对降低,一旦走出室内,由于温差影响便很容易诱发暑湿感冒。

三伏天灸是中医特有的一种“节气疗法”,在每年最热的“三伏”期间(约7月中至8月下旬),将特定辛温药材制成的膏贴敷于人体穴位上,借助自然界阳气最旺的时节与药力共同作用,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。这体现了中医“冬病夏治”核心理念——在疾病易发的季节(如冬季)之前增强体质、主动干预。

02

哪些人群适合三伏天灸?

呼吸系统症状人群:反复感冒、过敏性鼻炎、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者。

消化问题人群:遇冷腹痛、慢性腹泻、消化不良者

寒湿痛症群体:风湿性关节炎、老寒腿、颈椎病冬季加重者

阳虚体质群体:常年手脚凉、怕冷、易疲劳、夜尿频者

注意:发热、咽喉炎急性期患者、一岁以下幼儿、孕妇、肺结核、严重心肺功能不全、皮肤易过敏者不适宜贴药。

标签: none

添加新评论

  • 波浪
  • 波浪
  • 波浪
  • 波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