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fu-5966851_640.jpg
一盘油光发亮的干煸四季豆,一盆奶白色的菌菇浓汤——这些家常菜总被贴上“营养健康”的标签。

但研究显示,国人因错误烹饪方式导致的油脂摄入超标中,蔬菜类菜品贡献率高达38%。

当蔬菜遇上不恰当的加工方法,不仅会破坏营养成分,还可能产生促炎物质,最终让心脏血管“不堪重负”。

01

致命的“人造脂肪”

在讨论具体菜品前,必须警惕一类“隐形杀手”——反式脂肪酸。

这种人工合成的脂肪常见于反复煎炸的食用油、起酥油和植脂末中,它像胶水一样黏附在血管内壁。当人体摄入后,反式脂肪酸会同时升高“坏胆固醇”并降低“好胆固醇”,双重夹击下,血管逐渐形成粥样斑块。

世界卫生组织指出,每日摄入5克反式脂肪酸,心脏病风险增加25%。更可怕的是,它不像普通脂肪会被代谢排出,而是长期沉积在血管中,最终可能引发心梗或脑梗。

研究发现,烹饪温度超过140℃时,蔬菜中的含硫化合物,将显著促进大豆油和橄榄油中不饱和脂肪酸转化成反式脂肪酸,也就是说,硫化合物含量比较高的蔬菜,在高温爆炒下,更容易导致反式脂肪酸的生成。

常见的含硫化合物较高的蔬菜有韭菜,西蓝花,卷心菜,洋葱,大蒜等等,这些蔬菜不建议爆炒。

02

4种伤心蔬菜烹饪法

除了高温爆炒外,下面这些习以为常的做法,也在悄悄伤害心血管:

菠菜、苋菜不焯水直接炒
这类绿叶菜含大量草酸,直接下锅爆炒时,草酸会与油脂结合形成难溶的草酸钙。草酸钙晶体可能沉积在血管壁,长期积累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。

正确做法:洗净后沸水焯30秒,可去除60%以上的草酸。

茄子先煎炸再红烧
茄子切开后就像海绵,油炸时吸进去的油比肉还多。

切成块的茄子在油炸过程中,海绵状果肉会吸入大量油脂。实验数据显示,100克茄块经过煎炸后吸油量可达15克,相当于全天推荐用油量的1/3。更危险的是,油炸时产生的丙烯酰胺(2A类致癌物)会引发血管内皮炎症。

西蓝花长时间炖煮
西蓝花是一种抗癌的蔬菜,但特别怕久煮,如果把西蓝花炖上半小时,营养基本就煮没了。

炖煮超过20分钟的西蓝花,其抗氧化成分硫代葡萄糖苷损失率达90%。更糟糕的是,长时间高温会促使维生素B群与油脂结合,生成促进血栓形成的同型半胱氨酸。

洋葱高温焦糖化
许多家庭喜欢把洋葱炒到焦黄出香,但烧焦的部分会产生黑色毒素,这是美拉德反应产生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,会加剧血管氧化应激。从而使冠心病风险增加12%。

03

三类“吸油海绵”蔬菜

不是所有蔬菜都适合油炒,有些蔬菜天生“吸油”,烹饪时需特别注意控油技巧:

秋葵
表面密布的绒毛和黏液蛋白层会吸附大量油脂。虽然清蒸秋葵含油量仅0.3克/100克,而油炒秋葵含油量飙升至8.2克,建议改作白灼,淋少量蒜蓉酱油调味。

豆腐泡(油豆腐)
虽然属于豆制品,但经过油炸膨化的豆腐泡内部布满蜂窝状孔隙。100克豆腐泡在炖煮时会吸收约10克汤汁中的油脂,相当于喝下一汤匙油。

鲜香菇
菌盖褶皱如同微型油槽,煎炒时吸油量是平菇的3倍。建议干锅煸炒至出水后再加油,或者改作隔水蒸——将香菇切片铺在盘底,放上腌制好的鸡肉,蒸15分钟即可锁住鲜味不吸油。

标签: none

添加新评论

  • 波浪
  • 波浪
  • 波浪
  • 波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