厨房这5宝,煮好能补血!几个搭配方中医最常用

《黄帝内经》有言:"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",补血不必依赖昂贵补品,寻常食材经过巧妙搭配,就是最好的"天然造血库"。
01
灶台上的补血高手
中医讲究"以形补形,以色补血",红色、黑色食物往往藏着补血密码。现代医学也证实,这些食材富含铁元素、叶酸和维生素B12,正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原料。但直接生吃效果有限,经过烹煮激活营养成分后,才能真正成为气血的"加油站"。
第一宝:红枣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红枣"补中益气,养血安神",中医将其列为"脾之果"。现代研究发现,每100克干枣含2.1毫克铁,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10倍,能促进铁吸收。
经典搭配:五红汤(红枣、红豆、红皮花生、枸杞、红糖)
红豆提前浸泡2小时,与去核红枣、红皮花生文火同煮40分钟,起锅前加枸杞红糖。每周喝3次,特别适合经期后女性。
第二宝:黑木耳
古人称黑木耳为"素中之荤",元代《日用本草》记载其"益气不饥,轻身强志"。所含木耳多糖能提升骨髓造血功能,每100克含铁97.4毫克,是猪肝的7倍。
木耳炒猪肝
材料:干黑木耳10克、猪肝200克、生姜3片、生抽1勺、料酒1勺
做法:
1、黑木耳泡发后焯水1分钟,猪肝切片用料酒腌制10分钟
2、姜片爆香后炒猪肝至变色盛出,另起锅炒木耳2分钟
3、猪肝回锅与木耳混合,淋生抽翻炒30秒出锅
猪肝中的血红素铁与木耳的非血红素铁形成互补,铁吸收率提升40%。
第三宝:桂圆肉
《神农本草经》将桂圆列为上品,称其"主五脏邪气,安志厌食"。现代研究显示,桂圆肉富含葡萄糖、蔗糖及蛋白质,能直接参与血红蛋白合成。
桂圆莲子粥
材料:桂圆干20克、去芯莲子30克、糯米80克、鲜山药100克
做法:
1、糯米、莲子浸泡30分钟,加水煮40分钟至米粒开花
2、山药切丁与桂圆肉加入粥中,小火煮15分钟
3、持续用木勺顺时针搅拌至粥体绵密
晨起食用可缓解脑力劳动者心悸、健忘症状。
第四宝:胡萝卜
明代《滇南本草》记载胡萝卜"润燥明目,宽中下气"。其富含的β-胡萝卜素能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,维持骨髓造血微环境。
胡萝卜牛肉汤
材料:牛腱肉300克、胡萝卜2根、山楂干3片、陈皮1块
做法:
1、牛肉焯水后加山楂、陈皮、热水炖1.5小时
2、胡萝卜切块加入汤中,续炖30分钟至软烂
3、加盐调味,撇去浮油后撒葱花
牛肉中的血红素铁与胡萝卜的维生素A相遇,形成补血"黄金搭档"。
第五宝:黑芝麻
《食疗本草》称黑芝麻"补五内,益气力,填脑髓"。现代检测发现,每100克黑芝麻含铁22.7毫克,且富含维生素E,可保护红细胞膜。
三黑粉
材料:黑芝麻200克、黑豆100克、黑米100克
做法:
1、黑豆、黑米干锅小火炒20分钟至爆香
2、黑芝麻单独炒至散发坚果味后关火
3、所有材料晾凉打粉,密封冷藏保存
黑色食材中的花青素能改善微循环,适合手脚冰凉人群。
02
养血你还能这样做
补血不能单靠饮食,气血生成是个系统工程。每天上午9-11点脾经当令时,快走20分钟帮助脾胃运化;久坐族每小时做3分钟"踩缝纫机"动作(交替抬腿),促进下肢血液循环;睡前用42℃热水泡脚15分钟,水中可加艾叶、红花各10克。
《景岳全书》提醒:"运化在脾,统血在肝",保持心情舒畅尤为重要。焦虑时做"嘘字诀":深吸气后缓慢发"嘘"声,重复6次,可疏解肝郁。现代医学证实,深呼吸能使血氧饱和度提升5%,让每个红细胞都满载"能量包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