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场里的4种“伤身果”!伤肝肾,还惹癌,劝你少买一点

走进水果市场,五颜六色的货架总让人忍不住驻足。但在这份“天然健康”的诱惑背后,却暗藏着一些披着甜蜜外衣的“健康杀手”。它们看似普通,却可能悄然侵蚀你的肝肾,甚至埋下癌症隐患。
以下4种“伤身果”,请务必擦亮双眼,别让它们混进你的果篮。
一、市场上的四种“伤身果”
腐烂的水果拼盘
市面上一些水果拼盘虽然很好看,不用自己动手清洗和削皮,却有着很大的健康隐患,不少商家会把变质腐烂的水果重复利用:削掉腐烂的部分,留下看起来好的部分,重新装盘,再卖给顾客。
腐烂水果中最危险的物质是展青霉素,这种由霉菌产生的毒素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B类致癌物。展青霉素不仅会破坏肠道上皮细胞,导致腹泻、腹痛,还会增加基因突变风险。更可怕的是,它能在水果内部扩散——即使切除霉变部分,周围看似完好的果肉中仍可能残留毒素。
长期食用这类水果,毒素会在肝脏蓄积,引发肝细胞坏死,甚至诱发肝癌。
自保指南:尽量不要购买已经切好的水果,若家中水果出现霉斑,即使只有指甲盖大小,也应整颗丢弃。
红心甘蔗
春季气温回升时,甘蔗极易滋生节菱孢霉菌,这种霉菌会让甘蔗芯部出现红褐色丝状物,并散发酒糟味,意味着这种甘蔗已经变质,食用后中毒者会在2-8小时内出现头晕、抽搐、瞳孔散大等症状,严重时可因呼吸衰竭死亡。
2019年《中国食品卫生杂志》统计显示,我国南方地区每年因食用红心甘蔗中毒的案例超过200起,儿童因代谢能力弱,更易出现不可逆的神经损伤。
自保指南:选购时观察甘蔗横截面,正常甘蔗呈乳白色,若出现红褐色斑块或丝状物立即丢弃。榨汁前剥去所有节疤部位,这些地方最易藏匿霉菌。
糖精浸泡的冬枣
未成熟的青枣经过糖精钠溶液浸泡后,表皮泛红、甜度飙升,摇身变成“早熟冬枣”。
糖精钠的甜度是蔗糖的300倍,但其代谢产物邻甲苯磺酰胺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3类致癌物。有些不法商贩为降低成本,常使用工业级糖精钠,其中混杂的铅、砷等重金属会在肾脏沉积,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。
2020年山东某地市场监管部门曾查获一批“毒冬枣”,检测显示其糖精钠含量超标40倍,铅含量超国标12倍。长期食用这类枣子,可能引发慢性重金属中毒,表现为记忆力减退、四肢麻木。
自保指南:用湿纸巾用力擦拭枣皮,若纸巾染红则可能添加人工色素。食用前用淡盐水浸泡15分钟,可部分溶解表面添加剂。
硫磺熏制的干果
桂圆干、荔枝干等为保持“卖相”,常被硫磺熏蒸漂白,导致二氧化硫残留超标。
二氧化硫遇水生成的亚硫酸会刺激呼吸道黏膜,哮喘患者食用可能诱发急性发作。更严重的是,硫磺熏制过程中可能产生硫酸盐衍生物,这类物质会破坏肾小管重吸收功能,导致尿蛋白升高。普通人每日摄入超过0.7mg/kg体重的二氧化硫(相当于60kg成人吃50g超标桂圆干),会增加肺癌风险。
自保指南:天然晾晒的干果呈暗黄色,表面有自然褶皱,闻起来有果香。购买时查看配料表,标注“无硫”或“未熏制”的更安全。最保险的方法是食用前用50℃温水浸泡30分钟,可去除60%以上的二氧化硫。
3个水果传言,究竟是真是假?
传言1:“水果早上吃是金,晚上吃是毒”
真相:人体消化系统24小时都在工作,水果的营养吸收与进食时间无直接关联。但需注意的是:胃肠敏感人群夜间胃酸分泌减少,空腹食用山楂、菠萝等高酸水果可能刺激胃黏膜。糖尿病患者晚餐后血糖控制能力下降,建议将高糖水果(如荔枝、榴莲)放在上午食用。
传言2:“水果带皮吃营养翻倍”
真相:果皮虽富含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,但风险与收益需权衡。水果皮表面可能有农药残留,某些果皮如杨桃的表皮含有大量草酸,肾病患者食用可能引发神经毒性,芒果皮中的漆酚易致过敏。一般建议有机水果可带皮吃,普通水果建议用软毛刷在流水下刷洗30秒,再削去果皮。
传言3:“水果加热吃会破坏所有营养”
真相:加热对水果营养的影响因种类而异。比如对于柑橘类、猕猴桃等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,煮沸10分钟会损失40%-60%维生素C的,但蒸制或微波加热可保留70%以上。比如西红柿经适度加热后,番茄红素生物利用率提升35%。
煮熟的苹果、梨等更适合肠胃虚弱者,其果胶转化为可溶性膳食纤维,反而更易吸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