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ea-2356770_640.jpg
息肉与结节
结节,中医称为瘰疬或痰核,一般认为是瘀滞所致。息肉,中医又叫痈疽,主要生长在身体体表、四肢、内脏等部位。

现代人常见的结节和息肉有,甲状腺结节、乳腺结节、肺结节、肠息肉等,往往多处并见。

从中医角度来看,结节息肉多是由于气机郁结,痰凝,血淤等原因所导致的,尤其是痰湿体质的朋友,往往是结节最易“招惹”的对象。

01

痰湿体质者有何特征

面部:常显得油腻、不清爽,气色偏差,有时还伴有轻微浮肿。

体型:痰湿体质的人多形体肥胖,尤其是腹部堆积较多脂肪,常伴有“将军肚”。

下肢:腿部或脚部容易水肿,活动后感到沉重不适。

精神上:精神状态偏懒散,容易感到疲惫,尤其在潮湿或阴雨天气下症状更明显。

02

为何痰湿体质易长结节息肉?

痰湿者,体内湿邪聚集。湿邪困阻脾胃,导致气机不畅,水湿无法正常代谢而转化为痰湿,痰湿进一步停滞凝聚,久而久之形成结节、息肉等病理产物。

此外,痰湿体质多与代谢功能紊乱有关,如脂肪代谢障碍,导致体内黏滞物质增多,加重痰湿积累。湿痰瘀阻还会妨碍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,促进异常增生。

痰湿流窜,还会引起各部位不同的症状,比如痰湿停留在脾胃,可引起食欲不振、腹胀、恶心、呕吐;痰湿停留在肺,可引起咳嗽、咳痰、气喘;痰湿停留在肝,可引起胸胁胀痛、情绪波动、烦躁、乏力、脂肪肝等等。

痰湿是息肉和结节及各种不适症状生成的重要内因,需通过祛湿化痰调理体质来改善。

03

改善调理痰湿体质记住这8点

1、薏米
薏米微寒而不伤胃,益脾而不滋腻,适合痰湿体质人群日常食用。生薏仁功效偏向清热祛湿,炒薏仁健脾作用更好,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。

2、山药
山药具有健脾补气、固肾益精的作用,适合脾虚湿困体质。常吃山药有助于促进脾胃运化,避免湿气积聚。

3、红豆
具有利水消肿、健脾祛湿的作用,有助于排湿。可以与薏米一同煮粥食用,或制作汤品。

4、陈皮
陈皮可以化痰理气,健脾消食,常用于痰湿阻滞引起的消化不良、胃气不顺等问题。可与其他食材搭配炖煮。

5、陈皮茯苓茶
材料:陈皮5克、茯苓10克、红枣2颗(去核)、开水500毫升

做法:

1、将陈皮用温水稍微浸泡,茯苓切片备用。

2、将所有材料放入茶壶或杯中,加入500毫升开水冲泡。

3、盖上盖子焖10分钟后即可饮用,可反复冲泡2-3次。

陈皮和茯苓是中医经典的祛湿搭配,陈皮能够理气化痰,茯苓有健脾利水、消除体内湿气的功效。这款茶特别适合脾虚湿困、消化不良以及痰湿体质引起的腹胀人群。

6、薏米荷叶茶
材料:薏米10克(提前炒至微黄)、干荷叶5克(撕块)、决明子5克、开水500毫升

做法:

1、薏米和决明子用清水冲洗干净,稍微浸泡。

2、将薏米、荷叶、决明子一起放入茶壶中,用500毫升开水冲泡。

3、焖泡15分钟后即可饮用,可以续水冲泡1-2次。

薏米是经典的祛湿食材,荷叶具有利水消肿和降脂的作用,这款茶能够有效改善痰湿体质导致的肥胖、浮肿问题,还可帮助排毒瘦身。

7、按摩中脘穴
中脘穴位于人体前正中线上,肚脐上方约4寸处(肚脐与胸骨下端的连线中点)。可将手掌横放在肚脐上方,四指宽处大致为中脘穴位置。

按摩中脘穴可健脾和胃,帮助脾胃运化湿气,缓解腹胀、消化不良、恶心等痰湿相关症状,调节胃肠功能,改善痰湿导致的代谢问题。

用拇指或中指指腹轻轻按压中脘穴,每次按压保持约5秒后放松,重复10-15次,午饭晚饭后1小时各揉按3分钟即可。

8、按摩足三里
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,髌骨(膝盖骨)下缘向下约3寸,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处,可以坐在椅子上,手掌放在膝盖,四指自然下垂,手指尖触及的小腿部位即为足三里。

按摩足三里穴可调理胃肠功能,促进湿气排出,缓解乏力、下肢沉重、水肿等痰湿表现。

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压足三里穴,按压时稍用力,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,每次按压保持5秒,重复10-15次,早晚各一遍。

温馨提示:痰湿体质者日常应避免食用油腻、甜腻、重口味的食物,减少寒凉食物和生冷饮品的摄入,适当的散步、瑜伽等,能促进气血循环,排除体内湿气,同时注意保暖,避免潮湿环境。

标签: none

添加新评论

  • 波浪
  • 波浪
  • 波浪
  • 波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