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芪加一宝,补气胜人参!坚持这样喝,小病赶跑,三高也稳了

中医眼中的”气血发动机“
你是不是经常感觉浑身没劲儿,爬两层楼就喘得像跑了马拉松?
明明吃得不少却手脚冰凉,体检单上还总挂着“血压偏高”“血糖临界”的警告?
别慌!中医里藏着一种“平民补药”——黄芪,只要学会巧妙搭配,就能补足气血、调理三高,关键是一周喝两次就能见效,连老中医都在偷偷用!
中医眼中的“气血发动机
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黄芪:“主痈疽久败疮,排脓止痛,补虚,小儿百病。”明代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夸黄芪是“补药之长”,现代研究更发现黄芪含黄芪多糖、黄酮类等活性物质,能直接激活免疫细胞,增强人体抵抗力。
黄芪的三大核心作用
补气升阳:适合说话没力气、饭后犯困的气虚群体,黄芪能让身体气血充盈,精神充足;
固表防病:对于容易感冒的人,黄芪能增强人体抵抗力,打造强健体质;
利水稳三高:黄芪能扩张血管、促进钠代谢,适合高血压、糖尿病人群。
黄芪加一宝,效果更惊人
黄芪+当归=气血充电宝
黄芪配当归是经典的“气血双补”组合,尤其适合手脚冰凉,术后体虚,月经后调理、产后调理、、长期疲劳者、贫血人士等。
《当归补血汤的现代药理与应用》中指出,黄芪与当归按5:1搭配能显著改善贫血;《中华中医药杂志》 2020年临床观察发现,该配伍对化疗后贫血患者血红蛋白提升率约12%-15%。
做法:先把黄芪、当归浸泡3小时后,连同泡的水一起倒入养生壶,加3颗去核红枣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煨40分钟,关火前加入一把枸杞。这样慢炖能逼出药材的脂溶性成分,比直接煮效果更强。建议月经结束后隔一天喝一次,喝4—5次,把流失的血气补回来,月经期间慎用。
黄芪+山楂=血管清道夫
山楂中的金丝桃苷能溶解血管壁上的胆固醇斑块,黄芪的黄芪甲苷可增强心肌收缩力。三高人群连续饮用3个月(一周2—3次,不可多喝),可有效改善血管弹性。
做法:把10克黄芪切片、8克山楂干、1片陈皮装进茶包袋,上班时用保温杯闷泡,喝完续水3次仍有余味,下午茶时间当饮料喝。
黄芪+麦冬=滋阴小能手
上海中医药大学最新研究发现,黄芪麦冬组合能降低炎症因子IL-6水平42%,对慢性咽炎、干燥综合征有显著效果。主播、教师等用嗓过度人群,以及熬夜上火群体,喝三天喉咙沙哑明显缓解。
做法:准备黄芪10克,麦冬8克,百合10克,乌梅3颗。所有材料冷水下锅,小火煮30分钟即可。注意麦冬下锅前撕开中间的白色芯。口腔溃疡者可加入少量金银花;失眠焦虑期可加入灯芯草,伴有咳嗽症状者咳加入罗汉果。
温馨提示:服用以上方剂期间忌食白萝卜、空心菜(解药性),阳虚怕冷的人可加3片生姜平衡寒热。另外,黄芪虽好,但不能天天喝,普通人每周最多喝3次(隔1—2天喝一次),每次不超过15克,让身体有吸收缓冲期。
以下人群不适宜服黄芪
黄芪虽是“补气之王”,但某些特殊体质的人群并不适宜食用!
阴虚体质:手心脚心发烫、半夜盗汗湿透睡衣、舌头红。此类人群用黄芪会“烧干”体内津液,越喝越口干。
湿热体质:头发一天不洗就油腻打绺,脸部,后背痘痘此起彼伏。
孕妇早期:前3个月喝黄芪可能导致胎儿过大或胎动不安。
高血压“肝阳上亢”型:太阳穴胀痛、一生气就血压飙升、脖子僵硬。
免疫系统疾病:系统性红斑狼疮、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、银屑病(牛皮癣)爆发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