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termelon-1846051_640.jpg
广东人少碰的“生湿食物”

“最近一开衣柜,衣服摸上去总像被阴雨泡过;照镜子发现头发油得能炒菜,舌头还像裹了层白腻子……广东的回南天还没到,身子已经提前‘返潮’了!

春天气候反复多变,尤其最近几天,大家普遍感觉空气中的湿度明显增加。

俗话说“一湿百病生”,由于湿气是很多常见疾病的根源,所以防湿邪,一定是春夏之际的养生要点。

春季防湿很重要

湿气像块吸满水的海绵,堵住五脏六腑的“排气孔”,春困、痘痘、口臭、便秘、雀斑全找上门。

这些都是被湿气“缠”住的表现。

湿气分为“内湿”和“外湿”,外湿一般是指天气、环境等湿润因素,往往防不胜防;而内湿的产生和脾胃运化能力下降有关,不想受到湿气困扰,要少吃生湿的食物。

生湿食物有哪些?

含糖多的食物

“甜到忧伤,湿到心慌”。甜食在中医眼里就是“湿气制造机”,糖分黏糊糊裹住脾胃,消化不动就变废水,脸油头油警告!

中医认为甘入脾,虽然甘味食物能补脾益气,但同时也会助湿。

不仅是甜点之类的甜食,一些含糖量高的水果,比如橘子、葡萄、菠萝等,以及山药、红薯等含淀粉高的健康食材,也要注意吃法,适量食用。

冷饮、生果蔬

生冷食物直接浇灭脾胃阳气,湿气像烂泥一样堵在肚子里,越吃越容易浮肿、拉稀。

中医讲“寒凉伤脾”,伤脾后,脾的运化功能减弱,也容易促进湿气生成。

所以,虽然天气转暖了,但冰啤酒、冷饮等还是要少吃,否则会损伤阳气,导致脾胃虚寒,从而加重湿气。

煎炸、烧烤食物

煎炸、烧烤食物虽然好吃,但比较油腻、不好消化,吃多了容易加重脾胃的负担、促进湿热之邪的生成。

辛辣食物

辣椒味辛,有温散的功效,能在一定程度让人发汗祛湿,对祛除寒湿之邪很有好处,但这里一定要强调的就是“适量”。

因为,辛辣吃太多了会生内热,不但无法祛除湿气,辣椒所致的热邪还会和湿邪一起“狼狈为奸”,人就容易生病。

尤其是对于本身湿热就重的人而言,吃辣椒不仅会加重湿气,还会出现喉咙痛、口腔溃疡等。

凉茶

多数凉茶性凉,经常喝容易导致脾胃虚寒,从而加重湿气。

尤其是喝凉茶后如果出现没胃口、拉肚子等不适时,往往意味着脾胃受损,应马上停止饮用。

过度进补

补药只是补药,虽有补虚之效,但使用起来也是有各种条件限制的。

中医学中,没有包治各种不同的虚损病证的“万能补药”,也没有能够让健康人更健康的补药。

过度进补或随意服用补药,非但不能让补药发挥作用,还可能会破坏脾胃功能,反而可能导致内湿加重。

4个习惯也会加重体内湿气

从中医角度看,以下4个习惯会“闷”出湿气。

久坐不动

中医常说“久坐伤肉”,而脾主肌肉。瘫着不动会让脾的运化能力“掉线”,水湿堆积在体内,变成黏糊糊的痰湿。

具体表现:大腿松软、肚子胀大。

贪凉饮冷

冰奶茶、刺身、沙拉狂炫,等于把脾胃的阳气“冻关机”。脾阳一弱,水湿直接躺平不走了。

具体表现:喝凉水都长胖,大便黏马桶。

熬夜不睡

23点后不睡,胆经肝经被干扰。肝胆疏泄失常,湿气就积聚再体内,越积越臭。

具体表现:口苦口臭、头皮冒油

思虑过度

中医认为“思伤脾”,脾一虚,湿气立刻见缝插针。

具体表现:吃完饭就困,舌边齿痕深。

春季脾胃本就虚弱,少吃“湿气外挂”,方可安然度春。

标签: none

添加新评论

  • 波浪
  • 波浪
  • 波浪
  • 波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