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anoderma-1829862_640.jpg
春季有种“灵芝菜”
春回大地,万物生发,正是调理身体的好时机。在众多春季食材中,有一种不起眼却被称为“通阳草”的宝藏——藠(jiào)头,悄然出现在田间地头和农贸市场。

老一辈常说:“春食藠头,胜过补药”,它既能驱散冬季残留的寒气,又能化解春季湿气带来的困倦。

一、中医眼里的“通阳草”
藠头是南方常见的一种蔬菜,又叫薤(xiè)。薤在古代可是 “五菜” 之一,在我国的食用和栽培历史相当悠久。

藠头,学名“薤白”,自古被中医视为药食同源的佳品。它形似小葱,根部洁白如玉,叶子细长如剑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薤,味辛气温,入肺、胃、大肠经,能通阳散结,行气导滞。”中医认为,藠头辛温的特性尤其适合春季养生。《本草纲目》中还称赞藠头 “物莫美于芝,故薤为菜芝”,把薤(也就是藠头)比作菜中的灵芝。

温通阳气:春季人体阳气升发,但初春寒气未散,藠头的辛温能助阳气通达全身,驱散体内郁积的寒气。

化解湿浊:南方春季多雨潮湿,藠头可祛湿健脾,缓解“春困”带来的头重脚沉、食欲不振。

调和脾胃:其辛香之气能醒脾开胃,促进消化,尤其适合食欲不佳、腹胀积食的人群。

在民间,藠头还被用于缓解胸闷气短、咳嗽痰多等问题。比如用藠头煮水喝,可辅助化解寒痰;与生姜、红糖搭配,能缓解风寒感冒初期的鼻塞、畏寒。

现代研究发现,藠头含硫化合物,类似大蒜中的大蒜素,具有抗菌、抗炎作用,可辅助调节肠道菌群,其中维生素C与矿物质,有助于增强免疫力;钾、钙等元素对心血管健康有益。

但要注意的是,藠头的辛辣成分会刺激胃酸分泌,胃溃疡患者需适量食用。

二、藠头在生活中有何妙用

通阳散结:驱寒化郁的“小暖炉”

中医认为,阳气不足或运行不畅时,人体容易出现怕冷、手脚冰凉、胸闷等问题。藠头辛温的特性就像一把“钥匙”,能打开郁结的气血通道。民间常用藠头切碎煮粥,喝下后微微发汗,寒气随汗而出;将藠头捣烂外敷关节(皮肤无破损处),可缓解寒湿引起的酸痛。

行气化痰:化解体内的“黏腻垃圾”

春季湿气重,加上饮食油腻,容易生痰。藠头的行气作用能推动痰湿排出:取藠头5-6颗、陈皮3克、生姜2片煮水饮用,适合痰白清稀的咳嗽;用藠头炒鸡蛋,能帮助舒展胸中闷气。

消食化滞:肠胃的“清道夫”

藠头的特殊香气能刺激唾液和胃液分泌,促进消化。比如饭后生嚼1-2颗腌渍藠头(胃弱者慎用),或煮藠头山楂水饮用。凉拌藠头丝(加少许醋、酱油)作为开胃小菜,有助于唤醒味蕾,提升食欲。

藠头这样食,更有益
“药补不如食补”,藠头的养生作用与家常做法巧妙结合,既能让身体受益,又不失美味。

藠头炒鸡蛋

材料:藠头100克(切段)、鸡蛋3个、生姜2片、盐适量。

做法:热油爆香姜片,放入藠头翻炒至微软,倒入打散的鸡蛋液,凝固后翻面炒熟。

作用:适合胃寒腹痛、体虚怕冷者,晨起食用可振奋阳气。

糖醋藠头

材料:藠头200克、米醋100毫升、冰糖50克、密封罐1个。

做法:藠头洗净晾干,与冰糖、醋一同放入罐中,冷藏腌制3天后食用。

作用:酸甜开胃,聚餐后吃2-3颗助消化,但胃酸过多者不宜多食。

藠头鲫鱼汤

材料:鲫鱼1条、藠头50克、茯苓15克、陈皮5克、盐少许。

做法:鲫鱼煎至两面金黄,加水煮沸后放入其他食材,小火炖30分钟。

作用:适合春季湿气重、肢体困重、舌苔厚腻的人群,每周喝1-2次。

标签: none

添加新评论

  • 波浪
  • 波浪
  • 波浪
  • 波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