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eanuts-1112_640.jpg
“春气通肝,易克脾土”,这是《黄帝内经》对春季养生核心矛盾的总结。

肝气升发过旺,容易压制脾胃功能,导致食欲不振、失眠多梦。而花生,这颗看似普通的“长生果”,恰是调和这一矛盾的天然良药。

古人言:“春食甘,脾平安”,花生性平味甘,既能补脾益气,又无黄芪之温燥,尤其适合现代人虚不受补的体质。

01

花生:补而不燥,润而不腻

花生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“脾之果”,其功效可归纳为“补、润、通”三字:

花生甘平入脾,能缓补中焦。《本草备要》记载:“盐水煮食,养肺益胃”,民间常用盐水煮花生缓解脾虚腹胀。清代医家王孟英在《随息居饮食谱》中提到,脾虚久泻者,每日晨起空腹嚼食7粒生花生,连服一月,可改善便溏。其原理在于花生油脂能濡润肠道,改善脾虚导致的“燥湿不调”。

花生仁色白入肺,花生衣色红入血,形成“肺脾同补”之效。江南地区流传的“花生浆炖雪梨”,便是取花生润肺之力,搭配梨的清热生津,专治春季干咳。

此外,花生还有活血的作用。《食疗本草》记载,产后血虚者用花生衣煮水代茶,可促进恶露排出。现代研究发现,花生衣中的黄酮类物质能抑制血小板过度凝聚,达到“活血不破血”的微妙平衡。

现代营养学发现,花生含有大量植物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,维生素B1、烟酸含量远超谷物。其精氨酸可促进一氧化氮生成,辅助调节血压。

02

花生怎样吃才更有益?

从街边盐水煮花生到酒桌上的油炸花生米,从五香卤花生到裹满糖霜的甜味花生,这颗“长生果”在餐桌上演变出千般滋味,但中医更推崇“返璞归真”的吃法:

水煮花生:最大程度保留花生红衣中的白藜芦醇和铁元素,适合气血两虚者;

生嚼花生:晨起空腹细嚼5粒生花生,可缓解胃酸过多(但胃寒者忌用);

花生豆浆:与黄豆共同研磨,蛋白质互补,吸收率提升40%;

油炸花生米:高温破坏不饱和脂肪酸,且易引发燥热,生活中应尽量避免油炸;

调味花生:市售糖渍或盐焗花生钠含量超标,对三高人群不利。

03

五款食疗方,调气血养五脏

补气三宝汤:花生+桂圆+红枣
花生补脾生血,桂圆(龙眼肉)归心脾经,《神农本草经》称其“主安志,厌食,久服强魂聪明”,与红枣配伍形成“心脾同补”之局。三味甘温相合,既能补中焦之气,又能养心血安神,堪比黄芪,对春季失眠、健忘、面色苍白者尤宜。

做法:带衣花生50克、桂圆肉15克、红枣6枚(去核),加清水1000毫升,文火炖45分钟,最后加枸杞10克焖5分钟。每周3次,经期后连服7日最佳。

润燥安神饮:花生+百合+银耳
花生润肺,百合清心降火,《金匮要略》中“百合地黄汤”即为安神经典方。银耳滋阴之力强,三味合用可平息春季“木火刑金”导致的干咳、心烦。

做法:花生30克、鲜百合1个、银耳半朵(撕小朵),加冰糖少许,隔水炖1.5小时。午后食用,滋阴不碍脾。

健脾养胃浆:花生+小米
小米色黄入脾,《本草纲目》称其“煮粥食益丹田,补虚损,开肠胃”。与花生配伍,形成“谷果互补”——花生补脾阴,小米健胃气,特别适合胃酸过多、消化不良者。

做法:花生30克、小米50克浸泡2小时,加清水800毫升破壁成浆,煮沸后加蜂蜜调味。晨起空腹饮用,连续10日可见食欲改善。

疏肝解郁茶:花生+佛手
佛手芳香醒脾,疏肝理气,《本草再新》称其“治气舒肝,和胃化痰”。花生油脂润燥,可防佛手辛香耗气,二者刚柔相济,化解肝郁脾虚导致的胸闷胁痛。

做法:带衣花生20克、鲜佛手切片10克(或干品5克),沸水冲泡焖15分钟,加少许红糖温饮。每日午后1杯,经前连服5日。

补肾健骨汤:花生+黑豆+核桃
黑豆形似肾,色黑入肾经,《延年秘录》载其“填骨髓,长气力”。花生与核桃补肺气,取“金水相生”之意,适合腰膝酸软、夜尿频多者。

做法:花生、黑豆各50克,核桃仁30克,加猪脊骨300克、生姜3片,炖煮2小时。每周2次,补肾不滋腻。

温馨提示:花生易霉变产生黄曲霉素,存储需干燥通风;胆囊切除者、痛风急性期忌食。春日养生,贵在顺应天时,以食为药,方得长久。

标签: none

添加新评论

  • 波浪
  • 波浪
  • 波浪
  • 波浪